提到海绵,阿米猜大家脑海里最先想到的可能是动画片《海绵宝宝》里那位可爱的主角。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也会用到黄色的人造海绵。
但是,你知道大自然里有真实的海绵吗?
你知道它们是如何生活的吗?
海绵宝宝的真实生活
《海绵宝宝》里的主角形状是长方体,洗碗用的人造海绵也是长方体,可能许多人误以为海绵的形状天生都是长方体。事实上,自然界中的海绵动物种类繁多,它们不仅造型各异,颜色也很丰富,反而看不到“海绵宝宝”那样方方正正的黄色海绵。
展开剩余89%比如在我国沿海地区,潮间带低潮线附近,分布着一种长相酷似荔枝的海绵——柑橘荔枝海绵。这种海绵黏附在礁石上,通常呈球状,表面布满疣突,有些呈红色至紫红色,乍一看像是石头上结出了一颗颗荔枝。除了红色和紫红色,柑橘荔枝海绵还有白色、黄色、橙黄色等不同的颜色。
紫红色的柑橘荔枝海绵
海绵的颜色主要取决于与其共生的藻类。或许换一种藻类,动画片里的“海绵宝宝”能变成另一种颜色?
澳洲砂皮海绵,酷似巧克力酱
海绵的形状也多种多样,有桶状、管状、球状、饼状、树枝状等造型。由于物种、生境等因素的影响,海绵的个头有大有小,有些海绵甚至可以长到数米长,比如澳洲砂皮海绵,平铺在巨大的礁石侧面,加上光亮的质感,像极了在礁石上倒满了融化的巧克力酱。
会钻洞的贝类
二十年前,厦门大学环境科学博士、中国红树林保育联盟理事长兼总干事、全职公益人、科普作家、青年科学家刘毅老师开始研究红树林贝类的时候,在网上查阅资料,经常搜到一些惊人的照片:
在东南亚,当地渔民劈开红树林中倒伏死亡的树木,树干里面布满了孔洞,他们将一只只拇指粗、长约40厘米的“大肉虫”从中挖出来,现场生吃。
据说澳洲原住民会专门收集红树植物的树干,将其堆放于红树林中,以便收获同样的美食。
这种美食其实并非虫子,而是一类在木头里钻洞生活的双壳纲贝类——船蛆。
树干里的船蛆
与大多数双壳纲贝类不同,船蛆仅在身体前部具有两个组合成半球形的壳,身体的绝大部分都无法被贝壳包裹,而它们则另辟蹊径,在木头里钻洞,建造自己的“寝室”。船蛆在幼虫期可自由游泳,遇到木头后便开始附着,并逐步生成贝壳,随后它们通过肌肉的不断运动,利用贝壳壳面的锉状嵴在木头里钻洞。钻下来的木屑,船蛆也不会浪费,它们的鳃里有一种能分泌纤维素酶的共生细菌,可以将木屑转化为营养物质,给自己提供养分。一些种类的船蛆还会分泌石灰质包裹在软体部外层,形成石灰管,起保护作用的同时,还可以减少运动过程中肌肉与木头的摩擦。
在海滨探秘过程中,刘毅老师又发现了许多像船蛆一样,喜欢“钻洞”的贝类。
海笋科的贝类不仅擅长钻木,还会钻软泥、石灰岩、珊瑚骨骼、风化的火山岩,甚至能钻坚硬的花岗岩。
海笋“订房”的过程与船蛆类似,都是在幼虫期寻找合适的材质。但海笋喜欢的“户型”可比船蛆多多了。比如马特海笋喜欢“木屋”,宽壳全海笋钟意“泥穴”,脆壳全海笋偏爱风化的火山岩,吉村马特海笋钟爱石灰石和珊瑚骨骼。
吉村马特海笋
当海笋找到理想的环境时,就会像船蛆一样,利用贝壳前部坚硬锋利的锯齿状“钻头”开始钻洞,挖出合适的空间住进去,仅在最外侧留下一个小洞口,方便自己的水管与外界交流。随着身体的生长,房间太小了,它们会继续钻洞,扩大自己“卧室”的空间。
沙滩上的“破草帽”
潮间带从来不会令人失望,我们总会有奇妙的发现。
如果仔细观察,你会发现沙滩上摆了好几顶迷你“破草帽”。这难道是谁心疼我们没有遮阳的帽子,提前准备好了?
只是,为什么是破草帽?是的,这几顶“草帽” 的顶部都漏了一个大洞。
带着一些疑问,刘毅老师蹲下来仔细观察,发现这些“草帽”的颜色与周围环境无二,形状还有些像缺了“碗底”的小碗,但质感犹如橡胶,摸上去弹性十足。它们居然是由细小沙粒组合而成的。原来,这些都是玉螺的卵囊群,俗称“沙领”或“沙碗”。
斑玉螺和它的“破草帽”
放下“破草帽”之后,刘毅老师发现不远处的沙面似乎往上拱了拱,并裂开一道口子,一顶“破草帽”犹如坐着升降电梯般慢慢地移到沙滩表面。
这引起了刘毅老师的好奇心!他伸手将“破草帽” 移开,把下面的生物请出来一看,原来它是黑田乳玉螺。
“破草帽”的生产流程
礁石上的“甜甜圈”
在开展红树林调查和研究的时候,刘毅老师曾常常在潮间带礁石区看到一圈圈黃色或粉色的“甜甜圈”,质感很像果冻。
蛛形菊花螺的卵巢群
你知道这些“甜甜圈”的真实身份到底是什么吗?
是日本菊花螺产的卵囊群!
日本菊花螺的卵囊群
日本菊花螺的贝壳形状呈斗笠状,开口面就是贝壳最大的切面,且没有口盖保护,所以演化出了强壮的腹足,一遇到危险就牢牢地吸附在石头上。
日本菊花螺产卵时,先将一端粘在石头上,然后像挤牙膏一样边爬边产卵,卵囊群外是一层透明的薄膜,里面填充胶状物质及数干枚卵。
它产卵时会绕圈圈,有些卵囊群呈弧形,有些前后接到一起成为一个圆圈,还有些则会绕两三圈。
是谁在边爬边吃还边拉?
厦门潮间带有一类神奇的生物——石磺,它们的食物是泥沙中的硅藻和有机碎屑等,所以它们一边爬一边刮取表层的泥沙,过滤出可食用的部分,再将剩下的泥沙直接拉出来,形成一根“面条”,或一颗颗“大米”。这些便便就是我们找到石磺的线索。
石磺和大米状便便
核冠耳螺的食物与石磺相近,它们也喜欢边爬边吃边拉,只不过拉出来的便便形状并不是一根完整的“面条”,而是许多“S”形组成的链条。
石磺和面条状便便
看来核冠耳螺更喜欢走“弯路”。
浪花把贝壳推到脚边
说是远方寄来的明信片
深蓝的海面闪着碎银
仿佛星星在白天也舍不得离开
其实“荔枝” 的海绵、会钻木头的船蛆、沙滩上的 “破草帽” 卵囊、礁石边的 “甜甜圈” 卵群……这些全都是《少年科学画报》专栏作者刘毅老师在二十余年海洋生物研究中,蹲守潮间带、红树林记录下的奇趣生命。
而今年国庆,这位海洋生物专家,我们资深的“海滨探秘向导”——刘毅老师,要带着孩子们走进海南的潮间带——
去火山岩缝隙里找彩色小贝壳,看短指和尚蟹在滩涂列队 “行军”,观察弹涂鱼在泥地上 “跳跃”......近距离解锁这些神奇生物的真实生活!
从实验室到潮间带,刘毅老师的海洋奇趣笔记里,藏着国庆赶海的N种惊喜!
(了解详情🔎)
不止 “追星” 海洋生物,这次赶海还有超丰富的自然体验:
跟着刘毅老师巡护红树林,学习监测物种多样性;亲手参与清理水葫芦、粉绿狐尾藻等入侵植物,见证池塘生态的恢复与演替;体验古法晒盐,感受海洋与人类文明的联结;更有夜晚的潮间带探秘,发现白天 “隐身” 的小生命……
IP 海南
两大湿地公园➕儋州峨蔓
国庆假期一起来解锁多重体验
巡护红树林+监测物种多样性+古法晒盐+清理入侵植物+夜探
等你一起发现🔍滩涂上的众多海洋生物🦀……
发布于:北京市人人顺配资-人人顺配资官网-正规配资炒股网站-股票配资评测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